学习园地

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今年8月15日,是雷锋离开我们50周年的日子。1962年雷锋牺牲时还不满22周岁。第二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从那时起,就有了一场向雷锋学习的全民性活动。
那场活动对于正人心、正风气有着良好的影响,对于社会风气起过正面的建设作用。当然,那场活动也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迹。
今天,回顾那场活动,也许更值得我们去做的是从当年发生的那场全民性活动中,发掘、寻找那些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值得借鉴的东西。
◆“为人民服务”成为社会广泛共识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提出于抗日战争年代。那个时候,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整个民族危难深重。正是在那样一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一些社会精英人士认识到只有唤醒最广大人民群众,才有可能度过这场民族危机。他们对人民的伟大力量抱有很大希望,所以提出要“为人民服务”。后来,“为人民服务”逐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1944年9月,毛泽东在延安写了一篇纪念张思德的文章,题目就叫《为人民服务》。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再次强调:“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宗旨。”在这篇文章中,他号召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为人民服务”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中国共产党立党宗旨的高度概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了执政党,“为人民服务”不仅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及其广大党员必须奉行的宗旨,而且写入了宪法,成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定义务。1954年颁布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第18条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从宪法和法律,努力为人民服务。”由此可见,“为人民服务”这个口号提出来的目的,在解放前,是对中国共产党及其党员,以及党所领导的军队的一个基本要求;在解放后,还包括对公权力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一个基本要求。这是“为人民服务”的本来意义。
雷锋正是以高度的热情践行“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是雷锋崇高的愿望。他以短暂的一生,实践着自己的理想。
可以说,在当时,学雷锋活动之所以能够很快发展成一场蓬勃的群众性活动,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人民群众从雷锋身上看到了既极其朴实又极其崇高的东西,那就是“为人民服务”口号所表达的那种服务他人、助人为乐精神。“为人民服务”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人们不仅赞同、欣赏、赞扬这种价值追求,而且在行动上愿意向雷锋学习。正是雷锋的那一段话,打动了普通民众的心。于是,“为人民服务”从本来是对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要求,变成了普通群众的自觉要求。
在那场学雷锋活动中,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使得当时的社会风气为之一变,社会风气正了,人心正了。这是我们不能忘记的。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为社会所认同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原话是:“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它出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当年,司马迁写下这句话时,表达的是他个人对于孔子的个人道德修养及其学识的追崇。
与孔子不同,雷锋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他出生于一个贫寒家庭,是一个孤儿。在穷乡亲的拉扯下,他才挣扎着活了下来。解放后,他当过县政府的通讯员,当过工人,后来又参军入伍,成为一个普通士兵。他牺牲时,是一个驾驶班班长。
雷锋却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的不普通,就在于他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其短暂的一生,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就在于他牺牲后,获得了不平凡的纪念。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追念他,向他学习。
细数雷锋一生所做过的事,都是一些细琐、常人看来也许不值一提的小事。然而,当年正是这些细琐的小事,让全国人民看到了雷锋身上有着一些普通人所不能企及的崇高的东西。正是这种崇高,使得普通百姓认为雷锋精神值得追求,愿意学习。尽管在这种追求、学习过程中,难以达到那种崇高的境界,但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因为这种崇高为社会所认同,成了学雷锋的一个全民性基础。在那个年代,普通百姓就是以自己朴实的行动,表达着对雷锋精神的敬仰和愿意学习的态度。
那时,人们都是发自内心把雷锋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努力像雷锋那样服务他人,助人为乐;努力像雷锋那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努力像雷锋那样刻苦学习,努力钻研文化知识;努力像雷锋那样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那时,学习雷锋不仅是一种行动,更是一种价值追求和精神享受。这些学雷锋行动往往都是具体而细微的,它可以小到在公交车上让座,帮人们一个小忙;可以小到卖布的大叔做到一尺准,卖糖的大姐做到一抓准。当然也可以大到见义勇为,不怕牺牲。
正是在那场学雷锋的群众性活动中,中国百姓以自己的实践表明,崇高的东西不是一个口号,不是那么虚无缥缈,它就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明崇高的力量就存在于百姓心中。只要有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态度,只要对崇高的东西有着敬仰的态度和愿意学习的态度,持而久之,对社会风气的提升和改善就一定会有良好的影响和效果。
◆道德的基础是责任
“道德的基础是责任”,这是马克思说过的话。它表明,道德建设最基础的工作就是要建立一个责任体系。
所谓责任,其基本点就在于每一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任何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因此,要担当相应的社会角色的责任。在家庭里,一个人应当承担他在家庭里所扮演的角色的责任。同样,一个人不论在哪个行业工作,都要承担他所在行业的那份工作的责任。你是一个医生,治病救人就是你的责任。你是一个锅炉工,烧好锅炉就是你的责任。
责任就是担当,就是付出,就是做好分内的事情。雷锋就是这样一个尽职尽责的模范。在县政府当通讯员时,他工作积极、埋头苦干,被县委机关评为“工作模范”。他在农场、工厂工作时,同样因为工作出色,多次被评为“红旗手”、“劳动模范”。入伍后,他当汽车兵,他努力钻研驾驶技术,成为一名合格的驾驶员。他当班长时,把全班带领成先进集体。在部队,雷锋多次立功受奖。我们说雷锋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首先就在于雷锋是一个勇于担当自己的责任的人。
责任就是担当,但还有更高的要求,即不仅要有自觉担当的心,而且还要有能够担当责任的能力。仅有担当的勇气,而没有担当的能力,还是不能真正担当责任的。想承担责任和能够承担责任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其实就是专业的距离。它要求一个人不论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要有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精神。当年的学雷锋活动,爱岗敬业是其一大特色。大家都立足自己的工作,结合自己的岗位特点,努力钻研、提高技术,从基础性的工作认真做起,应该说是学雷锋活动比较成功的一点经验。
责任的担当还可以有更高的追求和选择,比如以天下为己任。即便只是一个普通百姓,也可以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即便是一个普通医生,也可以怀有成为一代名医的理想。这一类更高的要求,也属于责任的一部分,只是这时对责任的理解就更深了一些,境界也高了一个层次。
今天,进行道德文明建设,更要强调“道德的基础是责任”,强调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也许更为重要。
◆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
马克思说“道德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句话需要做一些解读:一、出于天性,人有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追求,对物质的追求有遗传学的依据,但人对物质的追求必须在一定的社会秩序、社会伦理的规制下进行。没有这个规制,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违背了这个规制,人就会堕落。二、同样,人对于精神的追求,也要在一定的社会秩序、社会伦理的规制下进行。违背了这个规制,精神也会堕落。三、人要做到不违背这些规制,需要靠自我约束。这种约束的力量来自于精神,来自于人自身精神的力量,来支持自我约束。这种精神力量有时可以强大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的程度。道德就是这种人类精神的自律。
雷锋的一生是严格自律的一生。在政治生活中,他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党。当他不止一次为灾区捐款的时候,有的人说他是“傻子”,他在日记中写道,“有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我是甘心情愿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他这种赤子之心,近乎于“傻”,但这不是“傻”,这是纯洁极致的表现,因而,他保持了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在社会生活中,他永远记着过去的苦,出于朴实的感恩之情,努力在新社会中传递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温暖与尊严,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生活得更美好。”雷锋严格地秉持着我为人人的自律,因而保持了一个公民的纯洁性。在世俗生活中,他继承了我们民族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因而保持了一个劳动者的纯洁性。同时,雷锋的一生,也是个性丰富的一生,他有自己的生活情趣,有自己的业余爱好。他爱美,有自己喜欢的衣服,戴军帽时会在前额露出几绺头发。他爱唱歌,会打快板拉手风琴。他也有自己心仪的女孩,他还特别爱留影……在他眼里生活是那么美好,那么来之不易。他把严格的自律与丰富的个性完美地统一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
雷锋是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他始终不曾远离。今天,我们学习雷锋精神,必须学习雷锋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对自己的生命担当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学习他严于律己的精神。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国的平民百姓中,有许多严格自律的人,他们跟雷锋一样,自觉地践行道德自律,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感动了中国,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铭记。(作者单位:福建社会科学院)